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厅拟对九仙岭220kV输变电工程作出审批意见。
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基本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25年10月17日 至 2025年10月23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791-******
******服务中心(方楼)4楼19号窗口
邮编:330077
建设名称: | 九仙岭220kV输变电工程 |
建设地点: |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市 |
建设单位: | ******有限公司 |
建设项目概况(环评单位提供): | (1)变电工程①九仙岭220 kV变电站新建工程:本期新建1×180 MVA主变压器(1#主变),220 kV出线间隔3个,110 kV出线间隔7个;10 kV无功补偿装置新建3×8 MVar低压并联电容器组、1×10 MVar低压并联电抗器组。②马回岭500 kV变电站220 kV间隔扩建工程:本期扩建220 kV出线间隔1个,至九仙岭220 kV变电站,扩建在站内预留位置进行,不新增用地。③蒲塘220 kV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本期扩建220 kV出线间隔1个,至九仙岭220 kV变电站,扩建在站内预留位置进行,不新增用地。(2)线路工程①九仙岭-蒲塘220千伏线路工程本工程新建九仙岭-蒲塘220 kV线路,线路路径全长6.32 km。新建架空线路5.9 km,其中双回路架设0.4 km、同塔双回单侧挂线1.3 km、单回路架设4.2 km;新建电缆线路0.42 km,采用电缆沟、排管敷设;全线新建杆塔22基。工程另需拆除220 kV柘蒲线178#-180#段线路0.4 km、拆除杆塔4基,拆除后在原路径建设双回路杆塔并对220 kV柘蒲线重新紧放线。②九仙岭-马回岭220千伏线路工程本工程新建九仙岭-马回岭220千伏架空线路,线路路径全长20.7 km。其中同塔双回单侧挂线2.2 km、单回路架设18.5 km;全线新建杆塔66基。本工程总投资为18568.0万元(动态),其中环保投资227.7万元,占总投资的1.23%。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环评单位提供): | 一、项目施工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施工结束,对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 二、项目营运期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电磁环境影响分析(1)九仙岭220 kV变电站新建工程拟建九仙岭220 kV变电站与郢陈220 kV变电站电压等级、出线方式、总平面布置方式一致,围墙内占地面积相近;主变容量、出线回数小于类比变电站,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类比监测结果表明,郢陈220 kV变电站厂界及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均满足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因此可以预测,本期九仙岭220 kV变电站建成投运后厂界处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均能够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 kV/m、100 μT的标准限值要求。(2)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根据马回岭500 kV变电站、蒲塘220 kV变电站本期现状监测结果,两变电站四侧厂界及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均能分别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 kV/m、100 μT的控制限值要求。因此可以预测,马回岭500 kV变电站、蒲塘220 kV变电站本期扩建完成后,其厂界及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的电磁环境水平能够维持现状水平,并分别小于4 kV/m、100 μT的控制限值要求。(3)新建220kV单回线路工程1)耕地、园地等GB8702-2014所列场所本工程220 kV单回线路经过耕地、园地等GB 8702—2014所列场所,导线对地高度6.5 m、距地面1.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6.87 kV/m,能够满足10 kV/m的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53.32 μT,能够满足100 μT的标准限值要求。输电线路下的耕地、园地等场所应给出警示和防护标志。2)跨越1层坡顶房屋本工程220 kV单回线路跨越1层坡顶房屋,导线对地高度10.5 m,距地面1.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分别为3.12 kV/m,均能满足4 kV/m的公众曝露控************居民区非跨越段,导线对地高度7.5 m,距离地面1.5 m、4.5 m、7.5 m、10.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分别为5.46 kV/m、6.90 kV/m、9.74 kV/m、5.76 kV/m,不满足4 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43.85 μT、57.62 μT、95.07 μT、62.16 μT,能够满足100 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在线路边相导线6 m之外,距地面1.5 m、4.5 m、7.5 m、10.5 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分别为3.23 kV/m、3.40 kV/m、3.31 kV/m、2.65 kV/m,均能满足4 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当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分别抬升至9.5 m、10.5 m、13 m、15.5 m时,距地1.5 m、4.5 m、7.5 m、10.5m高度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 kV/m、100 μT的限值要求。(2)新建220kV同塔双回线路工程1)耕地、园地等GB8702-2014所列场所本工程220 kV同塔双回线路经过耕地、园地等GB 8702—2014所列场所,导线对地高度20 m、距地面1.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1.74 kV/m,能够满足10 kV/m的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8.65 ************居民区,导线对地高度20 m,距地面1.5 m、4.5 m、7.5 m、10.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分别为1.74 kV/m、1.43 kV/m、1.62 kV/m、1.98 kV/m,均满足4 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8.65 μT、10.04 μT、12.85 μT、17.40 μT,均满足100 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3)新建220kV同塔双回线路单侧挂线工程1)耕地、园地等GB8702-2014所列场所本工程220 kV同塔双回线路单侧挂线经过耕地、园地等GB 8702—2014所列场所,导线对地高度6.5 m、距地面1.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6.54 kV/m,能够满足10 kV/m的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38.56 ************居民区,导线对地高度7.5 m,距地面1.5 m、4.5 m、7.5 m处,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分别为5.19 kV/m、5.20 kV/m、7.73 kV/m,不满足4 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分别为30.26 μT、46.89 μT、80.21 μT,能够满足100 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在线路边相导线5 m之外,距地面1.5 m、4.5 m、7.5 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最大值分别为2.33 kV/m、2.86 kV/m、3.69 kV/m,均能满足4 kV/m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当导线对地高度分别抬升至9 m、9.5 m、12 m时,距地1.5 m、4.5 m、7.5 m高度处的电磁环境均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 kV/m、100 μT的限值要求。(4)新建220kV电缆线路工程根据类比监测结果,220 kV烟北甲线、220 kV烟北乙线双回电缆线路监测断面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监测结果均满足工频电场4 kV/m、工频磁场100 μT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因此可以预测,本工程电缆线路建成投运后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可以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相关标准要求。(5)电磁环境敏感目标1)变电站周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根据类比监测结果,本期变电工程建成后所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工磁感应强度均能够满足相应的控制限值要求。结合现状监测结果可以推断,本期变电工程投运后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分别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4 kV/m、100 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要求。2)线路沿线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根据模式预测结果,在采取环保措施后,本期线路工程建成后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工频电场强度预测范围为0.12~3.80 kV/m,磁感应强度预测范围为1.99~27.62 μT,电磁环境影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限值要求。因此可以预测,本工程建成投运后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可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限值要求。2、声环境影响分析(1)九仙岭220 kV变电站新建工程根据声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拟建九仙岭220 kV变电站建成投运后对厂界噪声贡献值为18.3~23.5 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2)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马回岭500 kV变电站、蒲塘220 kV变电站本期均仅扩建1个220 kV出线间隔,不新增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等主要声源设备,本期工程投运后不产生噪声污染影响。结合现状监测结果可以预测,马回岭500 kV变电站、蒲塘220 kV变电站本期扩建完成后,变电站厂界噪声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声环境敏感目标处噪声亦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相应标准限值要求。(3)新建220 kV架空线路工程本工程220 kV单回线路选择220 kV朱西4DQ6线单回路段作为类比对象,220 kV同塔双回线路及同塔双回单侧挂线线路选择220 kV朱西4DQ6线双回路段作为类比对象。根据声环境影响类比预测结果,220 kV单回路段噪声水平昼间为46~50 dB(A),夜间为42~44 dB(A);220 kV双回路段噪声水平昼间为45~50 dB(A),夜间为42~44 dB(A),且边导线外0~40 m范围内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呈随机波动状态,输电线路的运行噪声对周围环境噪声基本不构成增量贡献。因此可以预测,本工程220 kV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线路附近区域的噪声水平能基本维持现状水平,并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相应标准限值要求。3、水环境影响分析运营期维护变电站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九仙岭220 kV变电站巡检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理、不外排。本期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建成后无新增劳动定员,不新增生活污水,不会对项目周边水环境产生影响。运营期输电线路不产生废污水,不会对项目周边水环境产生影响。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变电站运营期一般固废为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包括废蓄电池及事故工况下产生的废矿物油及含油废物:变电站产生的生活垃圾经站内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收集后定期清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收集点,随当地生活垃圾一起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旧蓄电池由电力公司物资部门统一委托有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及时处置;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因主变压器事故或检修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物油及含油废物,经事故油池收集后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交由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本期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不涉及新增主变等含油设施;不涉及新增或更换蓄电池;项目建成后无新增劳动定员,不新增生活垃圾。在输电线路定期巡线过程中,线路的检修可能产生少量废旧金具、绝缘子以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输电线路检修时更换的金具、绝缘子串等交由电力公司物资部门进行处置;生活垃圾应由巡线人员带至垃圾集中收集点妥善处置。在采取相关的环保措施后,本工程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居民进行有关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2)建立健全环保管理机构,做好工程的环保竣工验收工作。(3)输电线路线下的耕地、园地等场所应给出警示和防护指示标志。(4)输电线路线按设计导线最小对地高度进行施工。①220 kV单回线路经过耕地、园地等GB 8702—2014所******居民区非跨越段,线路边导线外2.5m处的1层坡顶、1平坡顶、2层平顶、3层平顶房屋时,导线对地******居民区及耕地、园地等GB 8702—2014所列场所,导线最小对地高度应≥20m;③220 kV同塔双回线******居民区,线路边导线外2.5 m处的1层坡顶、1平坡顶、2层平顶时,导线对地最小高度应分别≥9 m、9.5 m、12 m。(5)运行期做好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确保电磁环境影响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相关要求。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变电站运营期做好变电站相关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按监测计划的要求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变电站运营期间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变电站周围的声环境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2)输电线路运营期做好输电线路相关设施的维护和运行管理,加强输电线路沿线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问题;按监测计划的要求定期开展环境监测。。 |
公众参与情况(建设单位提供): | 本工程在公众参与期间,未收到与本工程环境保护有关的公众意见。 |
相关环保措施承诺(建设单位提供): |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避免夜间施工;施工废水经简易沉淀后回用;施工场地设置围挡,洒水降尘;施工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妥善处理,建筑垃圾及时清运。(2)在下阶段设计和建设中,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充分重视和认真实施相关环保措施。(3)在下阶段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随时听取及收集公众对本项工程建设的意见,充分理解公众对电磁环境影响的担心,及时进行科学宣传和客观解释,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各类公众意见,避免有关纠纷事件的发生。(4)在项目实施中加强项目环境管理,定期对施工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减少植被破坏。(5)加强对声环境和电磁环境的运行管理,保证各指标满足相应标准要求。(6)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自主验收,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做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建设单位提供): |